新西兰化石显示,早期企鹅拥有长而像匕首的喙,用于刺穿鱼类

古生物学家描述了四种已灭绝的古企鹅新物种,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恐龙灭绝后,这种标志性鸟类是如何演化的。
09月04日

现代企鹅的喙相对较短,它们用喙来舀起磷虾、鱼、鱿鱼和其他海洋生物。

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来自新西兰的化石表明,早期企鹅拥有“极度拉长的”喙,它们可能用喙来刺穿猎物,根据 8 月份发表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的一项研究。

古生物学家已经确定了四种新的祖先企鹅物种,它们生活在大约 5700 万至 6200 万年前的古新世时期,即非鸟类恐龙灭绝之后的那个时期。该团队的研究是基于在新西兰南岛,克赖斯特彻奇以北约一小时车程处的瓦伊帕拉绿砂(Waipara Greensand)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遗骸。

瓦伊帕拉绿砂地层是一个著名的化石热点,尤其是在鸟类方面。它包含了 6600 万年前希克苏鲁伯(Chicxulub)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约 75% 的动物物种灭绝后,最早繁衍的几种海洋鸟类物种的遗骸。

幸存者中有些是企鹅的祖先,它们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古生物学家现在已经在瓦伊帕拉绿砂地层中发现了十种不同的企鹅物种,其中包括一种体型与人类相当的巨型企鹅。

该研究的合著者、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古生物学家瓦内萨·德·皮埃特里(Vanesa De Pietri)和坎特伯雷博物馆(Canterbury Museum)的高级馆长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杂志上撰文称:“这些原始企鹅很可能是在大型海洋爬行动物灭绝后出现的,这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利用新出现的生态位而蓬勃发展,摆脱了强大的哺乳动物竞争者或捕食者。”

科学家们怀疑新西兰缺乏捕食者可能导致了一些独特的企鹅特征。例如,由于没有陆地食肉动物四处游荡,企鹅不需要能够飞行以逃生。取而代之的是,它们的翅膀开始进化,帮助它们在水下“飞行”。

研究人员在《对话》杂志上写道,这些化石为这些进化变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展示了随着鸟类越来越依赖翅膀在水中推进,它们的翅骨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变化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泰勒·米切尔·布朗(Taylor Mitchell Brown)报道说,根据化石记录,科学家们说,企鹅保持了它们长而尖的喙长达 2000 多万年,即使它们的翅膀进化得很快。然而,在某个时候,它们的喙也开始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对它们日益水生的生活方式的回应。

除了四种新物种,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先前已知的祖先企鹅物种 Muriwaimanu tuatahi 的第一颗完整头骨。这个头骨保存得非常完好,甚至包含了该生物的喙,这很不寻常。

日本芦别古生物博物馆(Ashoro Museum of Paleontology)的古生物学家、未参与该研究的安藤达郎(Tatsuro Ando)告诉《新科学家》:“对于 2300 万年前之前的企鹅来说,含有喙的化石(可以表明鸟类的饮食)是极其罕见的。”

但瓦伊帕拉绿砂地层中的化石还带来了另一个惊喜:胃石。现代企鹅经常吃小石头,称为胃石,以帮助消化或可能控制深潜时的浮力。但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在史前企鹅身上发现胃石,这表明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

总而言之,古生物学家表示,这些化石凸显了新西兰在企鹅进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于它们在新西兰获得的适应性,这些标志性的鸟类得以传播并殖民了它们今天仍然居住的一些地方,包括南极洲、南非和南美洲。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相信瓦伊帕拉绿砂地层将产出更多的化石,这些化石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这些标志性海鸟如何形成的理解”,他们在《对话》杂志上写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