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叶蚁通过团队合作变得“超高效”,以额外的拉力用树叶建造复杂的巢穴
19世纪末,法国工程师马克斯·林格尔曼(Max Ringelmann)进行了一项实验,这个实验看起来更像是小学运动会上的游戏。林格尔曼召集了一些学生,让他们拔河。在测量了单个学生的拉力后,他不断增加人数,并每次都测量总拉力。当他收集完所有数据后,结果出人意料。
总拉力确实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上升。但是,“随着团队成员的增多,每个人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它甚至没有保持不变——而是变得更差了,”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里德(Chris Reid)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生物学家丹尼尔·卡莱索(Daniele Carlesso)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网站上写道。“人多好办事,但人多也误事。”
由于林格尔曼的实验,这种现象现在被称为“林格尔曼效应”。无论是在人类还是其他动物中都能观察到——团队成员越多,个人贡献就越低。然而,现在科学家们说,至少有一种蚂蚁避免了这个问题。
在本周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里德、卡莱索和他们的同事们发现,织叶蚁(Oecophylla smaragdina)在大型团队协作时,个体的效率实际上会变得更高。这些昆虫会合作将大片叶子弯曲成型,建造出华丽的多层巢穴。这种在团队合作中提升个人努力的现象被称为“超效率”。
对于人类来说,团队合作中努力程度的下降源于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在群体的匿名性中更容易放松,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惰化”。其次,人类很难有效地协调彼此的努力。例如,在拔河时,个体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开始或停止用力。对于更复杂的任务,协调会变得更加困难。
蚂蚁是研究人类如何改进的一个很好的对象。正如卡莱索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艾弗里·基特利(Avery Keatley)和克里斯托弗·因塔利亚塔(Christopher Intagliata)那样:“蚂蚁和人类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除了人类,蚂蚁是唯一会为了共同目标而协同搬运物体的动物。”
在这项研究中,实验室里的织叶蚁连接成长链,拉动附在测力计上的叶状纸片。研究团队能够实时测量随着更多个体加入,蚂蚁力量的变化。《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詹姆斯·伍德福德(James Woodford)报道称,平均每只蚂蚁可以拉动近60倍于自身体重的重量,但在一个15只蚂蚁的团队中,单个蚂蚁可以拉动超过100倍于自身体重的重量。
蚂蚁能实现这种超效率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一条长长的蚂蚁链比多条较短的链表现更好。研究人员还注意到,根据《对话》的报道,在劳动分工中,蚂蚁姿势的多样性很重要。链条前端和中部的蚂蚁会蹲下,摆出积极的拉动姿势,而尾部的蚂蚁则伸展后腿,作为对抗叶子反作用力的锚点。该团队将这种结构称为“力棘轮”。
“但它们最大的优势是有六条腿,并且每条腿都能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里德告诉《新科学家》,并补充说织叶蚁的脚特别黏。“当你将织叶蚁与其他物种比较时,它们与地面的附着力简直是天壤之别。比其他蚂蚁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接下来,该团队计划更深入地研究蚂蚁如何在不滑倒的情况下协调它们的腿,并将这一发现在动物王国之外加以应用。“如果能看到机器人协同工作并达到超效率,那就太棒了,”未参与该研究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胡立德(David Hu)告诉《科学》(Science)杂志的埃里克·斯托克斯塔德(Erik Stokstad)。
目前,机器人不会受到林格尔曼效应的影响。但它们在协同工作时效率也不会提高——到目前为止,似乎只有蚂蚁解锁了这项能力。
“还没有人研究过使用类似蚂蚁的方法来让多足机器人集群产生力量,但我们计划这样做,”里德在一份声明中说。“通过编程,让机器人采用受蚂蚁启发的协作策略,比如‘力棘轮’,或许能让自动机器人团队更有效地协同工作,完成超越其个体努力总和的任务。”
相关文章
西班牙洞穴中发现的骸骨表明,这个新石器时代群体屠杀并食用了敌对社区
08月14日
威廉一世的诺维奇城堡耗资3700万美元翻新后将重新开放
08月14日
一名学生在海滩发现一块颚骨,后证实其属于恐龙时代一种新的鼠类哺乳动物
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