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让鸟儿的白天变长,延长了它们唱歌的时间

一项新研究分析了数百万份鸟鸣录音,发现在光污染较多的地区,某些鸟类物种的活动时间比平均水平长近一个小时。
08月22日

根据一项新研究,城市里的鸟类因为光污染而“加班加点”。研究人员发现,在人造光线较多的地区,鸟类的鸣叫声持续的时间更长。

该研究的合著者、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家尼尔·吉尔伯特在接受NPR的尼尔·格林菲尔德-博伊斯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些鸟类来说,它们的一天实际上延长了将近一个小时。它们在早晨大约提前20分钟开始鸣叫,在晚上大约晚30分钟停止鸣叫。”

研究结果于8月2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光污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地球表面至少有23%的区域笼罩在人造光芒之下。研究表明,光污染以多种方式影响着野生动物。城市灯光会迷惑海龟幼崽,让它们难以找到入海口,可能导致它们滞留在危险的道路上。明亮的灯光还会吸引夜间迁徙的鸟类,使它们在旅途中迷失方向,甚至导致它们撞上建筑物。人造光还会盖过萤火虫的光芒,抑制珊瑚繁殖,并分割蝙蝠的栖息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光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对鸟类的影响,研究人员检查了BirdWeather项目的数据,该项目收集了由放置在鸟类爱好者和科学家家中设备收集的鸟鸣录音。该研究的合著者、南伊利诺伊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家布伦特·皮斯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迪诺·格兰多尼采访时表示:“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像我和尼尔这样的人会将其用于真正的研究。”

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500多种鸟类的260万次早晨叫声和180万次傍晚叫声,并将这些信息与卫星测量到的光污染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小组发现,在光污染较高的地区,鸟类早晨的活动时间延长了约18分钟,晚上延长了约32分钟,平均总活动时间增加了50分钟。皮斯在接受《卫报》的汉娜·德夫林采访时说:“我们的发现让我们震惊。”

研究发现,一些鸟类物种受光污染的影响更大。北方红雀、北方反舌鸟、金鸻、澳大利亚喜鹊和旅鸫的活动时间比平均水平延长得更长。吉尔伯特在接受NPR采访时说:“在美国的一些光污染地区,美国旅鸫有时会在日出前两个小时就开始鸣叫。”

眼睛较大的鸟类似乎对光污染更敏感。《科学新闻》的杰克·布勒指出,在繁殖季节,这些影响会更加明显,这可能是因为鸟类在这个时期本身鸣叫的时间就更早。另一方面,那些栖息在不透明树洞中的鸟类,由于树洞可能阻挡光线,受到的影响似乎较小。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时间表的变化对鸟类有何影响。例如,它们可能会在夜间损失睡眠,但它们也可以通过白天睡觉来弥补。醒着的时间更长可能有助于它们繁殖和为幼鸟觅食。

吉尔伯特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起初,我们忍不住想得出结论:‘哦,这一定很糟糕。’我认为我们是以人类的经验来衡量的。如果我们每晚少睡一小时,我们很快就会崩溃。但鸟类和人类的差异很大。”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黛安·科伦布里-内格雷尔(未参与此项研究)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艾伦·菲迪安采访时称这些数据“令人印象深刻”。但她和论文的作者们都指出,研究区域中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比例过高。

尽管如此,这项新研究强调了利用公民科学工具来回答关于野生动物的广泛问题的潜力。特拉华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家杰夫·布勒(未参与此项研究)在接受NPR采访时表示,研究人员利用该数据库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他补充说:“一些鸟类在周围有光线时会延长活动时间的这种反应似乎是普遍存在的。我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在世界各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