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陶工留下4000年历史手印,保存状况惊人完好
大约 4000 年前,一位古埃及陶工在一件“灵魂之屋”的底部留下了手印。“灵魂之屋”是一种黏土建筑模型,可能用于在墓葬中盛放祭品或为逝者的灵魂提供庇护所。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筹备即将举行的“古埃及制造”展览时发现了这个不寻常的印记。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埃及的丧葬习俗,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塑造了古代陶器的工匠。
策展人海伦·斯特鲁德威克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手印是制作者在黏土干燥前触摸时留下的。我以前从未在埃及文物上见过如此完整的手印。你可以想象,制作这件物品的人把它拿起,从作坊移出,以便在烧制前晾干。这让你直接回到了物品被制作的那一刻。”
“灵魂之屋”在埃及中王国时期(大约公元前 2030 年至 1650 年)十分流行,它们是小型的居所模型,通常带有一个开放的庭院,用于摆放面包、生菜和牛头等塑形食物祭品。正如埃及古物学家尼基·尼尔森 2023 年在《Atlas Obscura》上撰文所述,生者将这些模型放置在亲人的坟墓之上,为“灵魂之屋”注入“魔力”,并创造了一种让黏土“食物祭品在生者世界与逝者世界之间传递”的方式。
斯特鲁德威克告诉《艺术新闻》的亚历山大·莫里森,“灵魂之屋”可能为那些无力负担精致墓室礼拜堂的人提供了一种廉价的替代方案。这位策展人补充道:“这也与逝者能够返回家园的观念有关。”
根据声明,这件“灵魂之屋”是一个由柱子和蜿蜒楼梯支撑的两层模型。菲茨威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该结构进行了“广泛的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其制作者先用木棍搭建了一个框架,然后覆上湿黏土,通过捏塑材料形成了两个楼梯。木材在后来的烧制过程中被烧尽,留下了今天可见的空心空间。
据《艺术新闻》报道,这件“灵魂之屋”的年代可追溯至约公元前 2055 年至 1650 年,最初出土于尼罗河西岸卢克索以北的一系列古埃及墓地——代尔里法。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曼彻斯特博物馆的藏品中也有类似的实例。
新发现的手印记录了工匠手指和手掌停放的位置。尽管细节清晰,但该手印为其主人的身份提供的线索却寥寥无几。斯特鲁德威克告诉法新社:“它相当小——和我自己的手差不多大。如果这是一个男性的手印,考虑到它的大小,他可能是一个年轻人,或者也可能是作坊里一个资历较浅的人负责将这些物品移出去晾干。”
这一发现纯属幸运的意外。斯特鲁德威克告诉《艺术新闻》:“人们通常不看物体的底部,所以我们从未注意到这个手印,直到我们最资深的文物修复师朱莉·道森指出来。”接下来,团队计划检查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灵魂之屋”,看其是否藏有类似的隐藏痕迹。
陶瓷在古埃及无处不在,但创造它们的陶工的生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记载,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手艺所附带的社会价值较低。
菲茨威廉博物馆在声明中指出:“埃及统治者的生平和历史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文物本身的制作者却常常被忽视。”通过展示未完成的物品、收据和送货单以及墓室插图,“古埃及制造”展览将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一窥工匠们是如何塑造埃及标志性的物质文化的。
“古埃及制造”展将于 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2026 年 4 月 12 日在英国剑bridge的菲茨威廉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