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脑活动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在思考未来时确实“同频共振”

随着研究参与者思考未来情景,乐观主义者表现出相似的神经网络模式,但悲观主义者则显示出更多个体化的脑部活动。
07月24日

原来,与他人“同频”不只是一种比喻,在乐观主义者中,这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现实。

在一项横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87名参与者在想象未来场景时的脑部活动。有些是中性情境,有些则明确是积极或消极的,例如旅行或被解雇。参与者随后填写了一份问卷,这使得科学家能够将每个人归类为悲观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他们的研究结果于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此前的研究表明,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更受人喜爱,也更容易被同伴接纳。日本神户大学心理学家、论文主要作者柳泽邦明(Kuniaki Yanagisawa)因此决定调查这些特征是否仅仅与个性有关,“或者乐观主义者是否共享一种使其更容易建立社会联系的基本大脑机制”,他告诉《科学美国人》的艾莉森·帕沙尔(Allison Parshall)。

柳泽邦明和他的同事们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记录大脑活动,研究了内侧前额叶皮层,这是一个与情绪和未来规划相关的大脑区域。他们发现,被归类为乐观主义者的人在思考未来事件时,大脑显示出相似的神经模式,而悲观主义者的神经模式则更具个体独特性。

这与所谓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不谋而合,该原则灵感来源于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开篇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思想是,积极的努力和结果具有相似的特征,但失败的结果则多种多样。

正如“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提出:“乐观的人都是相似的,而每个不那么乐观的人则以自己的方式想象未来。”

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在思考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时,神经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差异。换句话说,柳泽邦明在一份声明中解释说,乐观主义者在大脑中清楚地区分好与坏的未来——这并非是对消极事件的积极重新解读。这项工作表明,乐观主义者倾向于以更抽象和更遥远的方式看待潜在的负面事件。

“我们并不是说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有完全相同的想法,或者他们想象出完全相同的场景,”柳泽邦明告诉《卫报》的尼古拉·戴维斯(Nicola Davis)。“相反,我们发现的是,他们的大脑以相似的方式表征未来的事件,尤其是在他们如何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可能性方面。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说他们有相同的想法,但我们可以说,他们似乎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从结构上讲。”

这种共享的思维模式可能是乐观主义者社交成功的原因。柳泽邦明向《卫报》补充说:“这不仅仅是拥有积极的态度;而是他们的大脑确实处于相同的波长上,这可能促成更深层次、更直观的联系。”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未参与这项研究,她向《自然》杂志的凯蒂·卡瓦纳(Katie Kavanagh)表示,鉴于低乐观情绪可能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相关,这项研究对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她还提出,乐观主义者大脑活动相似可能是因为“普通人群看起来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更相似”,而后者可能差异很大,她告诉《自然》杂志。

然而,这项研究也引发了更多问题,例如乐观主义者是天生就拥有这种共享的大脑活动,还是在生命后期才获得——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先天与后天之争。